至少必须选择一种

联动革新,助力护河治水专业化

请简单描述您的水改革者历程

涉及的问题: 护河治水工作由政府主导,缺乏多利益相关者的参与。 遇到的阻碍: 1、多利益相关者参与护河治水缺乏专业技能、尚未形成长效机制。 2、多利益相关者参与护河治水缺少法律手段支持。 受到问题的影响: 没有多利益相关者的参与不能满足水污染治理和改善水生态的根本需求。

请描述您的方案改变了什么从而达到什么效果

1、汇聚8位院士与百余名国内外专家学者资源,搭建水环境领域6+X课程体系,开展护河志愿者教育培训,提升护河治水志愿服务的科学性、专业性。 2、在深圳市组建702名护河志愿者,构建四级护河志愿者网格体系,实现巡查、反馈、协调、宣导、督查的闭环服务机制。 3、“高工+社工+义工”三工联动模式升级,参与国家级生态环保课题研究,举办中国志愿者河长论坛,与深圳市检察院签署《环境领域公益诉讼》合作,开启“司法手段+志愿力量”新模式,作为社会组织代表参与《深圳经济特区环境公益诉讼条例》起草制定。 4、形成了全民参与机制。由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共青团深圳市委员会、深圳市水务局、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深圳市人民检察院等政府职能部门支持,10万名护河志愿者参与,公众网络、电话、新媒体实时监督,联动了全国青年环保组织联盟、深圳市义工联、深圳市罗湖区绿色出行志愿者协会、深圳市罗湖区东益环保志愿者协会等社会组织,动员了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深圳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能源环保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业参与,中国环境报、中国青年报、深圳广电集团、深圳特区报、深圳商报、深圳晚报、深圳晶报、深圳都市报、深圳新闻网、南方都市报、香港商报、优悦广播FM105.7、读创APP、ZAKER资讯、深圳热线等相关媒体积极参与了护河活动报道。

您是如何帮助形成气候适应能力?

深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干旱、暴雨等灾害性天气常有发生,因而河流常出现旱季枯竭、汛期发洪的现象,且近年河流水质因地表污染恶化,以致城市气候调节能力较差。 联合会凝聚专家智库之智,以专业志愿服务力量为纽带,构筑政府与社会的桥梁,推动全民参与治水护河,逐步恢复河道生态调节功能,影响了深圳1343.88万人,全市近千家环保类型企业,全市1952.84平方公里土地面积,全面消除全市159条黑臭水体,从而形成气候适应能力。

您的方案影响或改善了哪些水相关的决策?

联合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青年共同签署发布《深圳共识》、成立“高校护河治水联盟”;举办2届中国志愿者河长论坛,联合6家环境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大湾区生态技术中心(筹)”;作为全国首个环保社会组织与市检察院联合印发《关于在环境公益诉讼中加强协作的工作机制》;作为社会组织代表,参与深圳市立法制定《深圳经济特区环境公益诉讼条例》、《深圳经济特区河(湖)长制条例》(正在草拟中)。

What were some of the challenges faced and how were they overcome?

护河治水是一项系统且长期的工作,需要长效机制、多方参与,但过去一直是由政府主导参与,且涉及的制度桎梏。 联合会先后构建志愿者河长网格化管理体系,推动环境领域公益诉讼的社会参与机制革新,完成全国首家生态环保领域社工机构注册,开展“高工+社工+义工”三工联动模式升级,联合6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成立“大湾区生态技术中心”,组建1万名红领巾志愿者小河长,突破现有护河治水体制机制桎梏,实现了联动革新。

在您看来,您的方案所带来的改变是否还在继续?

专业志愿治水社会力量正在逐步壮大,水环境治理已步入水质提升与生态修复的新阶段。 社会组织资金筹措渠道狭窄,缺乏资金支持。 通过开展生态环保领域的课题研究和教育培训,承接政府购买服务,获得自创性收入,并投入信息化平台建设、环保人才队伍培养等工作,实现组织良性循环。

What did you learn during the initiative or after? And is it possible that others could learn from you?

1、通过深化创新河长制方案,形成了“地方政府+专家智库+社会力量”三位一体的新型城市治理模式。 2、通过护河志愿U站、“i”志愿、《河长智》、《中国志愿者河长学院教学大纲》等,探索建立了志愿者河长教育体系、网格化管理体系、“公众参与水环境治理”的长效机制与品牌项目。 以上经验都可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进行复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