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生可畏’的水科学 生力军

出生在21世纪的小朋友正以惊人的速度入驻水利科技的发明创造领域,青少年水奖评委之一蒋云钟教授的体会是:“后生可畏”。

          ‘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来自全国15所学校的少年水利科学发明家们共聚江苏南京,向专家学者以及大众展示自创的科技产品。这些年龄尚在15岁至18岁之间的‘千禧宝宝们’在学校、家长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发挥各类奇思妙想,为改善水资源和自然环境打造出了独具匠心的作品。


周文凤书记、何家振副主任和吕淑萍总裁祝愿潘柏乐同学赴瑞顺利

           作为青少年群体特有的水发明奖项活动,“青少年水奖”得到各地中学的积极响应,水利、生态环境以及教育部门更将其列为工作重点之一。

           在全球水伙伴中国委员会、中国水科院等机构的支持下,2019年青少年水奖的年度评选活动由水利部宣教中心、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及教育等部门联合举办,更得到了国际青少年水奖的发起单位斯德哥尔摩国际水研究所及全球赞助单位赛莱默的中国总公司的资助。

           在全球水伙伴总部及中东欧地区委员会的协助下,全球水伙伴中国委员会特邀国际评审专家参与中国区决赛的评选工作。曾任中东欧地区委员会秘书长的丹卡女士(Danka Thalmeinerova)在青少年水利创新与作品评审方面具备丰富教学和指导经验。全球水伙伴倡导的"多部门合作"(Multiple-Stakeholders Partnership, MSP)理念与方法也有力促进了本届评委会的综合性与全面性。评委会涵盖了水利、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企业、国际组织等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包括:中国水科院副院长彭静教授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所长暨全球水伙伴中国地区秘书长蒋云钟教授生态环境部祝真旭博士赛莱默中国有限公司水处理研发部马乐宁经理江西省生态环境厅新闻发言人李旭亮等。


专家评委们与参赛小选手们在问答与互动中度过了难忘的一天

          为了推进广大青少年参与国际水事活动,本届水奖决赛环节的成果展示与评审问答均使用英文交流,对小小发明家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次来华担任青少年水奖评委的丹卡对中国少年在水利发明与创造方面展示出的才智和能力印象深刻。赛后,她回忆道:“青少年水奖在这里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比赛,而是千千万万所学校和学生对水利发展长年不变的坚守和贡献。孩子们展示的作品不但有科学理念支撑,更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和创意度。比如,武汉二十三中学《莲花湖水科技景观建设项目》的研究小组与数百名小朋友们一起利用能量转化原理,以湖区的自行车作为动力源,通过自行车运动将湖水传送至水处理中心实现净化水资源的目标。一方面,可调动全民参与水资源保护的作用。另一方面,还能通过这项活动达到全民健身的目的。一举多得。”

           蒋云钟在整个专家评审过程后由衷感叹道:“现在的小孩子真厉害。无论是知识水平、动手能力、创新意识、表述方式等等,都跟我们年轻时不可同日而语,实实在在地体会到‘后生可畏’四个字”。


小小发明家们对水、环境与所有自然资源的爱护倾注在发明和书画之中

          水利部宣教中心的邵自平谈及活动的感受时,对感人动心的画面如数家珍。活动结束了,内心却久久未能平静。她说:“我们的中学生太优秀了!兴趣是最大的动力。即便面临高考的压力,依然有很多学校的老师和学生对水与自然科学保有浓厚的兴趣。十几年来,许多学校坚持参与这项活动,他们为水利发展培养了一批批有知识、有抱负、有坚持的继承者。我曾经问过几所学校的校长和教育部门负责人,‘你们投入这么多精力做这件事,不怕耽误孩子学习或影响学校升学率吗’?他们回答说,‘学校一定要鼓励学生积极进行科学研究活动,让孩子们对科技发明创新保持浓厚兴趣。实践证明,科技发明创造类的社团活动不但没有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反而让他们不断强化了理念知识并开阔了视野,成绩不掉反升。’北师大的参赛学生里有高三的学生,想到再过十几天就要高考了。还有一位上海的老师,虽然年过七旬,但每年仍坚持对学生进行专门辅导。这些所见所闻都令我感动不已”。

           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的焦志强可谓是‘长年驻守这项活动的践行者’。他说最强的后盾源于广大学校和学生们的坚持,“从最初的默默无闻到现在的声名鹊起,活动在十七年的推进中将其变成校园生活的一部分,许多学校每年都会自发组织与水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创新相关的活动。每年,我们都会收到来自于全国百所学校报送的大量优秀作品,累计获奖作品1000多项,曾经先后三次获得国际大奖。让我们有机会为广大学生搭建起有助于青少年科技发明创新的良好平台。”


现场展示与问答互动是对小科学家们最大的考验之一

          成熟优质且良性竞争的环境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小小发明家们。随着参选作品的增多以及质量的不断攀升,评审工作也越发艰巨。闯入2019年度最终一轮的参赛选手们来自于不同省市自制区以及港澳等地区,学生们与其作品都带有浓重的区域特色,无论是舞台展现力、互动沟通力、现场应变力或技术创新力都体现着独树一帜的魅力。水科院副院长彭静对这一点感慨颇深,在她看来最困难地工作是评出‘最佳作品’。她回忆道,“作品与学生生活相溶合实为‘最佳’,青少年的发明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体现着孩子们特有的创意感和独特性。北师大附中‘旧衣新用’的创意很好,讲故事的方式也很贴近生活。此外,听闻贵州和澳门都是首次选送学生参赛,这样多地域地参与的发展趋势很好。广州的潘伯乐在语言运用以及现场应变方面的能力比较全面。未来我们在科技创新发展的同时,还应该增强国际交流和舞台展现能力。”作为资深的国际活动的研究专家,彭静对青少年未来利用国际重大水事活动培养多元化能力的发展前景给予厚望。


潘柏乐的双语应变与临场发挥能力获得‘秒赞’’

          综合考量之下,最终将代表中国赛区赴瑞典参加今年8月的世界水周青少年水奖的全球角逐的是广州市天河外国语学校的潘柏乐,他与小伙伴们为水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通过太阳能与废弃物利用实现零污染微能耗的咸水淡化’的绿色发明。专家评委蒋云钟谈及评审细节时说:“这次获荐去斯德哥尔摩参选的广州小朋友一个人完成了所有评审环节。他从做试验分析,到报告材料(poster、ppt等)准备,再到流利地双语答辩,每个环节都做得十分细致和熟练。”

           闭幕式上,水利部宣教中心周文凤书记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何家振副主任赛默莱中国区吕淑萍总裁向潘柏乐及其学校颁奖并祝愿他的世界水周之行一切顺利。小潘同学说参与此项活动源于自己的美好愿望,“我参加这个比赛的原因是想通过一个广阔的平台来展示自己的科研项目。同时,得到来自水科技领域专家的专业反馈,以此完善自己的项目,争取将其应用到实践当中,尽自己所能缓解全球淡水危机。”

           斯德哥尔摩国际青少年水奖享有国际盛名,被誉为“世界青少年水科技诺贝尔奖”。每年夏季,正值瑞典最美之时,来自全球三十多个国家的上千名青少年(年龄为15至20岁),代表其所在国家或区域同赴北欧之国。虽然成长背景、语言及种族各异,但这些青少年们有着对水资源和环境的热爱,对学术研究的热情和对个人爱好的热衷向全世界展示与水利相关的发明创造,角逐最终奖项。奖项由跨国公司赛默莱(Xylem)赞助,得奖人将获得由瑞典皇室成员维多利亚公主亲自颁发的蓝水晶奖杯和5000美元的奖金。

(封面图片)
参与青少年水奖最终角逐的院校包括: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天津市第二十中学、唐山市第一中学、上海市延安中学、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山东省实验中学、山东济南第三中学、山东济南历城第二中学、山东青岛市第二中学、武汉市第二十三初级中学、武汉市第三高级中学、广州市天河外国语学校、贵阳市第三实验中学、贵阳市第一中学、澳门培正中学

(图片提供)
赛莱默中国有限公司、水利部宣教中心、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